我個人認為本書書寫的難度很高,第一是將過往的不愉快經驗直白呈現,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章節段落的書寫都是對內心傷痛的一再鞭撻,我無法想像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沉痛下筆,以致最後書終人散。第二是書寫目的,作者所要呈現的不是一件強姦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在什麼樣的情境發生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而已。而是當一件事情不是單一的個別事件,是以整個社會禁忌作為共犯結構,讓加害者與被害者立場變得不對等或清晰,使被害者只能以被害者的身份持續生活的一個社會結構。第三是語感的細膩,我們去讀房思琪或是郭曉奇的想法就會知道一個被害者如何被李國華的語言以及自身(不成熟)的語言去欺騙,被強姦卻以為是愛的一種方式,加害者被看成是初戀對象。再隨著時間的推移,十三歲成長到十八歲的思琪,對於李國華的所謂愛其實也是有所成長的,這是作者的細膩,只是思琪與李國華在極不對等的社會歷練下思琪依舊找不到出口。
在最後一章伊紋對怡婷的說的話也許就是作者想要說的自白,「你才十八歲,你有選擇,你可以假裝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假裝思琪從不存在……你可以假裝這個世界上只有馬卡龍,手沖咖啡和進口文具……你可以把一切都寫下來,但是,寫,不是為了救贖,不是昇華,不是淨化……如果你感到憤怒……不是你不寛容,而是世界上沒有人應該被這樣對待……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世界維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氣才是美德。」,人物的角色也許都有對應的原型,方思琪、郭曉琪、許伊紋組合起來加減也許是就是作者本人。
作品的內容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文學的語境以及社會的結構等等問題。又或者是老師的話語,老師如何用優美的話語去欺騙受害者,讓受害者不以為自己是受害者,作者說是文學辜負了他們,我卻認為只是文學被濫用,是老師辜負了文學,辜負了語言,作者如果能繼續相信文學,情況會不會不一樣呢?我不知道。整篇讀來,雖然艱詞僻字典故不少,偶而也有些句子是長而難解,也許這就是初作應該會有的質樸痕跡吧。
這是林奕含用生命寫下來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後一部,我想能讓更多人看到,因為她的文字很美,非常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