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跑步這件事基本上已經轉化成一種內心的鍛練,在不斷迴圈的1.7公里裡面前進、思考、懷疑、迷失、再繼續前進,幸而這次都能找到中途的休息站,只是花的時間有點長。
回到實際的問題上,我們對於著地動作大概都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頂尖的非洲跑者是在第四、五趾之間觸地,但是我們一般想要嘗試這個觸地方法時,都會遇到很嚴重的教訓,就是第四、五節小趾裡面的蹠骨發炎,而且還需要很長的休養時間,會發生這個狀況最主要的解答大概就是腳掌肌肉太弱,所以我的解決方法也是強化這部分的肌肉,這不是很多書本或是網誌都這樣寫嗎?沒錯,但他們一般都沒有告訴你著地位置的重要性,如果鞋脫一脫就能輕易練習到,那不是有一堆人都能全馬跑進3小時嗎?這個位置理論上是在在第四、五趾之間,但不是輕易感受到,正確的範圍很小,不是腳掌隨便放一放就對,又或者這樣說,我五年前已經讀到相關的資料,但到今天才稍有感覺,我只能說這個著地機制是存在的,如果想要練習,耐心是必需的。如果用足弓練習的方法來比較的話,我個人認為這個練習的效果會優於腳趾抓毛巾,毛巾我也抓了不少次,但腳掌肌肉的成長感覺卻沒有很大,這個方法我暫時稱它為基本型,如果使用基本型輕鬆跑步的話,我粗略試過,速度大抵可以提速到4:15左右,但步頻卻偏高202左右,如果想要健康跑步的話,基本型應該是足夠的。
我再稍為描述一下練習時的感覺,在家裡赤腳跑步,很短的距離,來回跑個幾趟,位置對的話就有感覺,因為步距小,不需要用到很多的地方,著地的位置是重點,第四、五趾之間的蹠球部,觸地之後再著地,身體的重力基本上不會落到後跟(但不是墊腳跑),理論上應該是會落到後跟,但幾乎感受不到,最終的結果是腳掌肌肉有舒暢的疲累感,尤其是在第四、五趾之間,而且足弓、後跟、趾骨都不會痛。
從基本型再進一步,有一個變化型,大概是在提速之後,但詳細情況我都未能完整掌握,起步發動時有兩個可能性﹝在身體正下方,或是偏前一點﹞,總體感覺來說會多了一些彈跳的感覺,且前進時雙腳的擺動路徑已限制為上、下拉動,重點不變,著地時重力不會集中於足弓、後跟及趾骨。
基本型可以作為健康慢走、強化足弓的練習,但不能作太多的提速,因為提速太多會讓膝蓋處於非常受力的位置。競速則需要將基本型轉化為變化型,或一個更合理的跑步動作,這需要其它知識及技巧的配合。雖然著地動作導出了更多疑問,但卻開展了更多嘗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