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美聯儲公佈了《Minutes of the Meeting of December 14–15, 2021》,這次會議紀錄給市場很大的震撼,我們簡單看一下到底這份紀錄說了什麼,第1)將原來加息的時間從2023年第一季度加快到2022年的6月。第2)因為通脹的關係,購買國債及抵押貸款債券MBS的規模縮減到400億及200億,且到了2022年3月份回購計劃將不復存在,這兩點市場多少還有預期。第3)首次出現縮減資產負債表的字眼,有別於以往的做法是加息之後2年才慢慢縮表,雖然沒有確實時間,但市場預期縮表的動作最快會在2022年年底前執行,第3點就是市場感到震撼的地方。當然,如果有關注通脹和債息的動向,其實聯儲局的步伐並不應該讓人太過意外,因為通脹問題已經出現,美國CPI年增6.8%,理想的通脹是2%,意味著無限量寛和不斷擴張的資產負債表的組合牌已經不能持續打下去,縮表只是程度的問題。
通脹問題是現階段美國最大的難題,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個經濟問題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可以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從2008年不足一兆的資產,經過第一次量化寛鬆政策,資產擴展至2兆,經過第二次、第三次資產擴至4兆,2014年的QE退場,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前,仍有4兆資產,因為疫情重挫經濟,聯儲局只好繼續擴張資產來挽救經濟,資產負債規模一下就增至8兆,這個兆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參考美國202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什麼?才21兆美元,所以說有一半的國民生產總值是硬生生印出來的。從Milton Friedmen的貨幣理論我們都知道大量印錢是會產生嚴重通脹,不過2008年至2020年,12年過去卻只有溫和通脹,股票市場水漲船高的榮景,於是執政團隊就開始認為過去的理論不能解釋真實的世界,4兆資產都沒有問題,拜登就直接印多一倍,結果通脹就突然來了。
無限量寛是前所未有的政策,嚴重通脹的後果不容易處理,一不小心會形成長期的衰退,所以聯儲局只好果斷在CPI 6.8%水平高速剎車,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其實聯儲局在2021年初已有嘗試過強美元來壓通脹,當時我就中國的鋼鐵出口關稅寫了一篇相關的文章《市場觀察-中國調整鋼鐵出口關稅》,先不管中國是不是真有意圖去加重美國通脹,這個問題很難考察,不過中國也是注意到大環境的問題所在,早早開始了去扛捍的動作,最終我們看到美國的壓通脹的手段沒有成功。
那我們回到未來的問題,現在剩下最後一條路應該就只有加息及縮減資產負債表,我們又要進一步思考,如果這條路可行?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走呢?這又有另一個大問題,就是經濟會出現什麼難以估計的問題?當資金的產出大幅度少於實際物品的產出,很可能會出現通縮,市場流動性抽走,最快出現問題一定是股市,2018年特朗普團隊的加息動作沒有持續下去,很大原因也是因為無法忍受股市的下跌,所以特朗普選擇以維持的方式繼續走下去,到了拜登團隊,因為疫情原因而要急速振興經濟,除了維持更是加倍印鈔。誰都不會想在任內結束這種扭曲的政策,但是,通脹急速來到,不得不把印鈔機停下來,更要緊急回收流動性。
如果沒有劃時代的經濟政策出現,加息、縮表應是未來的方向。至於美聯儲會以一個怎樣的步調去實行這些動作呢?最理想的做法是加息強美元使資金回流美國來抵消縮表後的通縮問題,這次的操作要很精準,縮表太慢,會形成惡性通脹,縮表太快又會有通縮。我們看一下,TLT長債價格,議息紀錄後急跌,市場開始預期債息會上升,銅價、鋼價、能源等原材料價格也穩步上升,通脹也是預期。白話一點來說是未來的東西貴了,但買東西的錢少了,所以是通脹還是通縮呢?我相信市場也是一片混亂,大家都抓破頭去思考最可能的走向。不過我們推論一下,市場預期的訊息應該是1)加息勢在必行,所以未來債價會下跌,長債息升。2)縮表雖然急迫在眉睫,但美聯儲縮表的規模不敢太快,7兆資產不能夠輕易處理,所以加息後通脹仍然會壓不下來。
最後,分析一下投資的方向,硬資產的投資很難判斷,通脹還是通縮很難斷言,雖然市場現階段的共識是縮表速度不快,有通脹預期,但是美聯儲會加大縮表力度,所以原材料的炒賣風險很高,即使黃金也無法確保穩步上爬。至於金融板塊的股票,市場雖說加息利好,短線上升,長遠還是要看實際績效如何?利好金融也是一個概念,試想一想,縮表加息後資產不良的公司無法還債,又無法低息舉新債還舊債,不良貸款增加也是利淡金融業務的。反而是科技股、高增長股、醫藥股,需要高貸款的企業,債息升,舉債成本上升,又沒有便宜資金做回購,盈利很難維持高增長,持續向下的機會較高,所以短線反向做空較為可取,只要明白大方向就知道聯儲局政策已成定局,大市將會節節向下,但也要把握反彈沽貨的節奏,期權扛捍雖可放大利潤,但有時間值問題,通常跌市不會立刻就跌下去,市場一定會有資金做出反彈姿勢高位散貨,經驗不足被挾上去很難受,反向ETF按風險接受程度選擇1X或3X都可以,我個人認為沽納指(PSQ-1倍做空、SQQQ-3倍做空)、沽羅素2000指數(RWM)或是當伐木工(SARK)能夠獲利機率相對較高。
1/13 如果市場的憂慮在於縮表,那麼縮表的規模才是重點,未宣佈縮表的具體細節就跌下去是過份悲觀,週一出現反彈很合理,但力度感覺不太強,ARKK還未撐過昨天已經跌回去。無有人能夠估算到反彈的高位在哪裡?只能判斷反彈之後很大機會落去,不過,現階段未曾縮表,市場還有資金,如果要創造一個觸底反彈的圖像,現在做比起3月以後成本要低得多。分階段再加注,我相信獲利的機率大於50%就有下注的價值。
1/21 日本房產基金的跌幅跟美國的半導體差不多,可以說是異常地凶險,不過換個說法就是開始接近買入的位置,應該說除了物流跟住宅類型之外,其餘的還未從2020年的疫情問題回復過來,只是時間點有點過早,美國的資產表還沒縮,現在進場總覺得還有下行空間。反觀美國的房產基金,仍在高點,在營利沒配合的情況下,股價竟然可以飛上雲霄?真是難以理解。
我個人一直在思考加息對於房產基金來說是好還是不好呢?一開始把問題想得太籠統,應該要釐清加息到底對房產基金有什麼影響?1)利率增加,資金的成本高了,發行債券的成本增加,不過這還是短期的部份,如果是長期的借貸,利率可能已經定了下來,也許影響不是太大。2)通貨膨脹對房產有增值的好處,但是這個通脹是不是良性通脹呢?社會薪資增加,經濟活動熱絡,租金能夠有上升的空間?又或者能夠藉著變賣房產獲得一次性的資金增值,最終還是要看資金的操作後盈利的增加與否。
1/27 昨天美聯儲公佈了議息會議的聲明,我個人倒覺得沒有太多具體內容,不過市場的憂慮情緒就越加嚴重,這兩天都有先跌後升或先升後跌,道指上下波幅過千點的驚嚇劇情,追沽或是博反彈都需要很高的操盤技巧,雖然等待反彈再建淡倉的心路歷程很漫長,不過從另一方面去想,第一波淡倉已經有20%獲利,而且在這個時間點能夠手持大量現金,也沒輸大市吧。時間點是無法計算的,耐心等待也是技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