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峰先生提出以「觸地時間/騰空時間」這個概念來量化跑步技術,到底這個比率指標是什麼原理呢?我們簡單拆解一下,我們的跑步動作,由一個支撐點到另一個支撐點其實就是「騰空時間+觸地時間的總和」,支撐觸地的時候不會前進,所以說只要將騰空時間最大化,又或者觸地時間最小化,才是最有效率。按照一般的邏輯,我們只要增加步頻,就會縮短觸地時間,跑步效率自然會提升,不過事實似乎不是這樣。假設我以每分鐘220下的步頻去跑8:00PACE,就是沒有效率的高步頻,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觸地這件事情上。
剛好在整理這個概念的時候,看到徐國峰提到重心轉移的關鍵想法,於是我想到可以作一些連合參考,理想跑姿的重點不是如何做出後勾腳回到臀部的動作,而是支撐腳著地時,腿尾巴要多久才能回到關鍵跑姿上面而造成騰空,因為在整個觸地–>騰空循環,只有腳掌通過臀部,才是位能轉化成動能的反轉點,重點是這個過程是發生在300毫秒內的事情,要怎樣使我們的反應神經作出反應已經不是主動作為的結果,所以步幅、觸地、著地、後踢都是不能強加作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