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1
蹠骨受傷1個多月,跨年後貼上肌內貼,勉強進行了一次的練習,作為2015的第一跑真的有點遜色,隨意速度了一個小時,對於跑姿以及身體的連動只有些微感覺,但基礎體能明顯大不如前,6:15pace慢跑兩公里已經感覺小喘。雖是隨意速度,唯一的自我要求是步頻不能降下來,哪怕步距再短,基本上全程都180下左右。對於太久沒動的肌肉,著地後反作用力承受的點好像很比之前更有感覺,後來試著微調降地的位置,可以是腳掌、膝蓋、大腿或是臀部承受著不同比例的反作用力,當然,分配比例也只能有微小差別,大體上是整個動力系統的複雜結構問題,一時間我也無法具體理解它的運作方式,盡量是在mass-spring mechanism的概念中去摸索更有效率的動力分配就是了,我想最起碼要感覺到反作用力到達臀大肌以及臀中肌部份。
不過,回家後腰肌莫名的發生劇痛,為什麼會這麼痛?也許是太注重蹠骨傷勢而忽略了手肘後擺太用力或是腰挺太直的關係吧,總之肌肉太久沒動,需要重新啟動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我相信每次傷痛都可以是一種啟示,雖然這次腰痛的啟示好像不怎麼大,只是很痛就是了。
2015.01.15
左腳蹠骨受傷也好,腰肌受傷也好,期間也有右腳突然扭傷,希望這些傷痛真的都告一段落吧。2015年真的是一個很艱辛的開始,如果從運勢來看,也許預示著今年的跑步之路將會困難重重(雖然一向都不太相信命理,但今年的運氣真的背到極點)。
2015年第二次復操,其實又休息了14日,好像要重新起計復操時間才比較合理,體力依然沒能回復到正常水平,練習模式沒有太大的調整,主要以LSD及EASY PACE作訓練,15公里左右為基本目標,按實際情況再加減強度,心跳率保持在EASY PACE的臨界水平,這樣的安排有點急於求成,罼竟休息太久了,我相信只要小心留意雙腳情況來調整應該是可以應付的。速度為5:00至6:00之間,對比受傷之前的狀況也是下降很多。
到10公里左右,雖然不是很明顯,但左腳腳背有些微疼痛或是酸痛,我無法確定是因為傷勢的不完全回復還是心理陰影。但右腳扭傷的地方倒沒有什麼問題出現。基本上慢跑來說沒有明顯疼痛,但速度提升的話就很難說,暫時的目標先提高基礎體力,將安定的練習距離提升到30-40公里的強度,我相信掘劣的跑姿不能有效維持長距離的效能,強行運用肌用的強度也不能彌補這個落差,這是暫時的練習目標吧。
2015.01.17
第三次復操,E-PACE 2小時,距離19公里,練習強度不高,勉強接近2014年11月的水平吧。空白了兩個月的練習日誌,這兩天逐漸填上文字,感覺比較實在。很多人說,受傷不能跑就先練核心肌群,但我根本完全提不起精神作任何練習,受傷期間只作了3次左右的核心肌群訓練,可以說是毫無效果,充其量可以彌補一下任由體重增加的良心不安感吧。
回到練習的事情上面,增加基礎體力是練習重點,接下來的訓練項目也是循著這個方向,如果馬拉松的完全時間是3個半小時,儲備體力3個半小時我個人會比較安心,增加練習距離也是跑姿效率的調整練習。
剛跑到15公里左右,左腳腳背的確是有痛感,但右腳則完全沒有,發現原來右腳已經習慣了第四、五趾蹠骨先觸地這個動作,但左腳仍是腳姆指先觸地,也許是之前左腳蹠骨受傷的陰影所致,一時間也無法調整這個觸地的位置,調好了不盯著又會變回姆指觸地,左右腳的分別,如果用酸累積來說的話,左腳是姆指蹠骨、足弓以及腳背上面的肌腱骨膜之類的,右腳則是五隻腳指的蹠骨以及足弓。當然我先排除了左腳尾指蹠骨受傷不完全康復的問題,但如果以15公里的距離來看的話,右腳發揮出來的效率好像比較好。
` 另外,對於跑姿的思考,我基本上已經離開當初的門派之見,當然,每一種跑法的著重點固然不同,但大體運作原理都相通,如果沒有跑步概念的話,參考別的跑法作為敲門磚也是一個好方法。雖然現在無法定義自身的跑步動作,但仍在不斷努力探索中,現在只集中精神在幾方面,
1)感受腳掌著地後反作用力的利用,足弓臀肌絕對會有感覺,膝蓋也無法避免力量的過渡造成的疼痛,不過情況已是輕微。
2)背肌、腰肌的連合運作。
3)著地後另一隻腳往上拉的時候,著地的另一隻腳好像有一瞬間有一種不完全著地的感覺,我不確定是不是就是動能再利用的感覺。
或許之許再併合之前的整理資料再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