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加上聖誕補假,得到了六日連休的休假,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安排外出旅行,只選擇待在家裡休息,不用趕行程,過著安靜而休閒的時光。放假前博客來下單了一堆書回來,堅持著即使書櫃再滿也要買書,因為我想書本最終一定會找到屬於它的價值。
《文科生也看得懂的統計學》,放假前己經一口氣讀完,閱讀心得也寫了出來。
《古物新史》,因為友人的拍賣公司而開始對收藏品產生興趣,但藏品的鑑賞資訊極不流通,見到《古物新史》這個書名感覺會多少有些知識可以吸收,沒想到作者是一個哲學系教授,單單古物的概念已經講了半本書,大腦自動篩查系統開動,翻到最後還是概念的敍述,或許我現在太注重實學,這本書的內容我是無緣接收了。
《超馬跑者的崛起》看了一半,相較於芬恩之前的作品,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及《跑者之道》多少有一些比較文化的東西能夠寫出來,本作的話就是比賽鞎辛,讓人熱血滿腔的散文,當然中間多少有些句子是寫得(譯得)頗好的,但在超馬的作品當中有關家良一的王者風範或者史考特的跑得過一切,並未有太多特殊性,也許重點可能在後半,我還未看到吧。
《余英時回憶錄》,余英時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克魯格人文及終身成就獎得主,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泰斗級人物。《余英時回憶錄》緣起於李懷宇在書寫《世界知識公民,文化名家訪談錄》時去訪問余英時,多日的訪談中讓余英時萌生出有回憶起前半生記憶的意義。一段好的口述歷史可以更容易理解一個人的生活感受及該時代的脈絡,何況是史學大師自述,敍事有條理,脈絡清晰分明,整個架構及時間軸線的安排前後有序,而且遇有特殊意義的事實還自帶出處。書寫內容上更是獲益良多,從五四運動前後到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可以讀到什麼是文化傳播的力度,即使作者身為文化愛好者,又有家學淵源,也不是在1919年前後知道什麼是五四運動,至少也要二十多時間後才有所接觸,這是我們一般對文化或是書本知識的誤導。
後半部多著眼於學術的發展,余英時自身的治學過程以及同期流美的代表人物,在什麼樣的時間點因為什麼樣的命題而進行什麼樣的研究,參考史學大師的思考的過程及方向對於學習這件事很有助益。我個人一直都很推薦閱讀口述歷史的作品,尤其是口述對象是大師級人物,對方法論或知識論的學習或會有更多的想法。另外,對於李懷宇的《世界知識公民》,讀完之後一直很想寫閱讀心得,但當時更想把裡面提及的人物的代表作品都大略讀一讀,再放一起綜合思考,結果讀到才女林徵因之後,就沒有再持續下去,心得也就擱下來了。今天再讀《余英時回憶錄》才又勾起當時閱讀《世界知識公民》的情景,對於這種偶然的知識連結,感覺蠻有趣的。
是枝裕和電影《比海還深》,是枝裕和擅長拍攝家庭生活的劇情片,不會有很大的起伏張力,但這種淡淡緩慢的轉折卻最能自然而然地進入心坎。「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即使擁有天賦也不是一定會躍身成為理想中的閃耀金光,現實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是一邊努力一邊受到社會拒絕,我們能否繼續堅持下去呢?阿部寛飾演的良多,生活上看很起來蠻失敗,但從書桌中其實可以看出他的努力,為了成為閃耀金光持續默默地努力著。
另外,劇中的對話內容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箴言,如母親想良多幫他把說話記下來用來作日後寫作的材料,「幸福是,沒有犧牲就得不到的東西。」很有智慧也很有力量的說話,語帶相關,追求理想或是幸福,需要犠性一些事情,至於取捨嘛,就自己體會吧。另一層意義是母親對兒子的了解,即使兒子一事無成,但深知兒子內心還是希望在寫作的道路上有所發展,寄望兒子日後能夠用上自己的智慧之言。回想這一幕真的很感動,良多攙扶著母親走在夾道樹木的社區街道上,陽光透過搖曳的樹影打在母子身上發出陣陣光茫。
密集的閱讀很容易缺少思考的時間,不夠深刻,貪多而失要。也許其中一些書本有機會能夠獨立再寫出來,不過趁現在還有記憶的時候先寫下一點,日後要再開始書寫也不用重新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