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發表於NATURE的SCIENTIFIC REPORT,<Adding carbon fiber to shoe soles may not improve running economy: a muscle-level explanation>,引起很多跑者關注,大多文章專欄直接引用其結論:「Changing footwear bending stiffness hardly changes athlete biomechanics and may not improve running economy.Therefore, if competitive distance runners went back in time, added carbon fiber plates to their footwear, and re-raced, their performance would likely not change. 」
直接讀出來的意思是碳纖板大概不會增加跑步效益,但細讀實驗方法,它所表達出來的真實意思是把一塊碳板放進鞋筒裡大概不會增加跑步效益。嗯,結論就是這樣。
一路讀下來,我個人對於它的實驗方法有頗多疑問,後來在Discussion後半段大致都有提及它的不足之處。首先,它的實驗對象是15位運動員,4個習慣前/中足著地,11個後跟著地,從體重推斷,應該不是長跑專項,可以參考每年波士頓馬拉松調查的前10平均體重,大概會落在54公斤左右,非常纖瘦,另外,測試的要求跑速為5分速左右,這是一般普通跑者都能達到的均速。我個人認為要是跑步動態、技術、體能達到一定的熟練度的專項運動員,測試的差異度會更低一點。
第二,實驗的鞋不是現在屢破紀錄的Nike Vaporfly Next % 系列或是其它現成的碳板鞋,而是Adidas Adizero Adios跑鞋,以及在襪子及鞋中間加入3 塊不同厚度的碳板,量度在跑步階段不同時間點的Hip、knee、ankle的力矩、角度、對碳板施加的力會不會有差異。而且,測試前又沒有足夠的時間讓運動員適應跑鞋。
第三,跑步測試不是實況路跑,而是跑步機,跑步機的移動動態跟實況路面有顯著差別,如果實驗的對象是VO2 MAX的話都或者可以接受,測試跑步效益的話,即使獲得跑步機的跑步數據,對於實況路跑的參考性不大。
物質介入對於腳掌緩衝效果沒有差別,Daniel Liberman在2010年發表的<Foot strike patterns and collision forces in habitually barefoot versus shod runners>已經明確指出了鞋的緩衝設計對於著地時的垂直作用力的緩衝沒有幫助,所以,同理推測,碳板的助益不在於力的緩減,而在於推進,或是力的轉化,最有可能應該是碳板的結構而垂直作用力的有效轉化,從而形成推進力的提升,這部分才需要進行研究測試,不同跑鞋提供的推進的提升是否有差別。
下面是個人的測試部分,上週入手了一對VAPORFLY NEXT%,測試了兩次10公里,一開始連基本的平衡都要花點時間去感覺,平衡的意思不是指純粹站穩,而是腳掌能否準確抓到那個支點是在蹠球部分,這是進入更優美跑姿必需要知道的其中一點,底太厚,觸感鈍化使著地時間延遲。第二次10公里稍為理解到操作的方法,相信要花更多時間才可熟練,有些人什麼開箱文我真的無法理解,穿一下就能知道好不好,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大家可能沒有想過跑鞋需要說明書,就像天生就會跑一樣,我猜想NIKE VAPORFLY或者是ALPHFLY系列有別於傳統跑鞋,你試著用來走路就知道,不好走,後跟部分有一個刀型的設計,抗拒你用後跟來移動,如果是以後跟的跑走方式的話,整個設計是會有影響的。待我再熟悉一點VAPORFLY的鞋感,會比較薄底鞋跟VAPORFLY的實測數據,我推測觸地時間會增加,但騰空時間增長高於觸地時間,移動比例的效益變得更高。新增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