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和性格,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寶貝,就算你能夠讀遍世間的育兒寶典和專家建議,也不容易找到一個通用的教養方法,畢竟適合別人家的孩子,也不一定也適合自家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想要追求好的教養方法,但到底所謂好的教養是什麼意思呢?我個人認為教養其實就是你自身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然後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結果。這個東西無法量化,你不會知道今天我做這個行為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或者我們只能夠從孩子遙遠的未來成就反向推論父母的教養方法的成效,但對於今天卻毫無參考意義,所以,從本質上你能夠做的就是理解,用心觀察,耐心陪伴,盡可能理解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不成熟的孩子在想什麼,然後引領他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
下面分享一些我與孩子相處的實際經驗,希望對各位新手父母有幫助。
內容目錄
新生兒的睡眠問題
從新生兒階段,睡眠是一大問題,直接牽涉父母的精神狀況,必需先要解決,但解決的條件必需要時間的推移才更容易做到,孩子要有足夠的胃容量儲存一個晚上的奶量,才能更容易撐過一個晚上,這需要時間成長,能夠做的是密切觀察孩子的奶量及最長睡眠時間,最早可能30天到45天,在適當的時間嘗試一下,父母在新生兒階段沒有睡覺時間是正常現象,不用太執著。
該不該哄睡?
哄睡問題討論已久,父母應不應該哄睡?或是如何哄呢?Cry it out還是抱哄?也沒有固定答案,畢竟每個人對喊聲的承受能力或者反應都不一樣,能夠24小時抱著哄也是辦法,至於體力能否應付又是另一個問題。我們一開始是想讓它哭,不過各種長輩原因,無辦法持之以恒,抱哄方法差不多一個月,結果是越抱越多,孩子的性情也沒有更溫和,一放下哭得更厲害,重點太耗勞動力,抱著它一個人的勞動力基乎沒了。於是我趁著幾天連休,再重新開始做睡眠的訓練,前幾天哭得很厲害,而且睡的時間也不長,開著計時器一直計算,累的情況下,5分鐘到20分鐘都有,時間超過20分鐘會抱起來安撫。經過幾天的嘗試,睡眠的時間從5分鐘慢慢增加到3個小時,總結了幾個成功的條件,為了防止驚嚇反射,手必需要包起來,不然一舉手就容易醒,但是包的時機很重要,一開始就用包巾限制孩子活動,他會大哭成功機率極低,我有試過在這個條件下,他會哭超過20分鐘都沒有睡意。結合起來就是放下及包的時機,哄到到他想睡跟完全睡著之間,要細細分解可能要做睡眠測試,觀察第N個睡眠波段,我們不是做醫學研究的,就大概好了,放下來途中已經抗拒失敗率高,放下來眼睛即使有閉合動作,包裹途中也有些少委屈的不滿,成功率還是存在。其實,大概就是經驗,不斷累積對自身孩子行為反應的經驗,應該可作更好的判斷,結果就是可以解放父母的雙手,倆人都可以愉快地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Cry it out or not?會不會影響神經
延伸至另一個問題,孩子長期哭到底會不對神經有損害,其實這不用看研究我都知道肯定有,我們成人一直從咽喉發出喊聲,不要說1小時,20分鐘已經非常難受吧。至於哭到什麼程度會損害沒有準則,我想也不會有研究人員真把孩子拿來作這樣研究吧,所以醫生建議的答案基礎也是像我說的,來自經驗的判斷。我想正常父母也不會真的讓孩子哭過2、3個小時不管吧,超過1小時也會想原因或直接送急診了吧。孩子睡前哭得厲害,第二天會不會心情就不好,不會笑呢?根據我們暫時的經驗是不會的,至少睡的好也是很重要的,孩子現在的笑是無意識的活動,就是不太懂得笑的點,大概只能說孩子沒有不滿,基本上有足夠食物、有乾淨衣物、充足睡眠應該對於新生兒來說就沒有太多不滿了吧,即使偶爾真的不明白它們需求的點而哭鬧不停,只要需求主要滿足,沒有病痛,生命安全無慮就好了。
後話,因為早上都是長輩帶孩子,所以抱睡是常態,我們也不太執著,他們體力好,喜歡抱就抱吧。晚上我們就結合抱睡跟放睡,其實對於抱抱的強烈需求也就是幾個月的事,隨著孩子長大,抱睡的需求會慢慢減少,回頭看,這些事情都是小事情,不用太執著,喜歡抱就抱著,真的沒有網上說的嚴重。
孩子為什麼總是大聲尖叫?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大約9個月,越來越有個性,喜歡大聲尖叫,其實也沒有總是,是父母覺得難受,所以把這些特徵放大了。如果你試著細心聆聽孩子的尖叫聲,可以聽到很多訊息,孩子不滿足於好、鴉、奶奶這些發音,當他們發現他們可以發出更多不同類型的聲音去表達自己,他們很想要做這些嘗試。從一連串的尖叫聲中能夠微微分辨出中間夾帶著不同的聲元,尤其是感覺到我們想要哄它睡覺,尖叫就更強烈了,意思是孩子想要大聲表達自己,這是他們僅有的語言,其實現在我們都不怎麼哄,我們摘掉眼鏡,關大燈,開床頭燈,他就會開始尖叫,我的孩子非常討厭睡覺,再疲累也會強撐著,好像BB都是這樣。
如果試著輕輕跟他說,「你是不是不想睡啊?」他是會回你「嗯。」孩子的情緒是需要被回應的,哪怕我們的回應不能滿足他們真的想要的目的(不想睡覺)。當然,我們當時的哄睡方法不太好,下面會提供現在的哄睡方法,嚴格來說是幫他建立睡眠習慣。
不要亂丟東西好不好?
有人說孩子亂丟東西是天性,這樣說也不能說不對。拿起東西後放手,東西就會跌落地,發出聲音,這是他們最容易操作到的因果關係。
我們進一步去想,為什麼孩子不會慢慢放下東西,其實要把東西慢慢放下需要更多的肌肉收縮,是一個很進階的肌肉動作,當你要求孩子去做慢慢放下的動作,他有足夠的肌肉量去完成這個動作嗎?你可以示範一下給他看,然後試著問他,「你可以像爸爸一樣慢慢放下來嗎?」,他如果肯去嘗試已經是很好的開始。
後話,慢慢放下東西一開始是跟肌肉量有關係,但長大到2歲左右,還是會喜歡丟東西,也許是省力吧,當然,你跟他說慢慢放,他還是會慢慢放。
心智及肌肉能力的發展
- 因果關係的心智能力,我記得最早觀察到是在3到4個月左右,我們有一段時間給他一個吸嘴很軟的奶瓶,他如果一直吸不放口,吸嘴會塌下來無法吸吮,然後我們會幫他把奶嘴從嘴巴拿開,讓吸嘴回復正常狀態,幾天後,我們發現他已學會了輕輕鬆口讓吸嘴充氣,他對這個發現也許有偶然的成份,可是已經顯示出孩子具有簡單因果關係的概念。
- 手部肌肉更進一步發展,大約9個月的時候,會做上拉東西的動作,手指也能夠做更微細的動作,如比出OK或者是用大姆指跟食指夾起東西。
- 認知方面,會做簡單的預測路徑,例如你把BB喜歡的東西放在位置A,讓BB接觸到再才移到位置B,BB接觸到後你拿起東西,BB會預測你會放回位置A,早早已經開始移動。當時還沒有3個位置的記憶容量。
- 喜歡找爸爸玩,之前都不怎麼黏我,到這個年齡,我下班回家,他都喜歡爬過來要我抱抱。
不要玩口水好不好?
18個月,這個歲數的孩子很喜歡玩口水,我知道滿足好奇多於實際需要,可是不唸叨一下也不是,只好假裝生氣,輕輕打一下他的手掌,問他:「知道不對了嗎?」「不對。」「所以你也知道不好對不對啊,只是控制不住自己是嗎。」這倒不知道聽不聽懂,回應起來也挺成熟,「嗯」。「那你痛不痛啊?」「不痛。」心想,當然不痛啊,摸你一下如果你也敢說痛就死定了,然後我就進廁所了。後來聽見太太也跟他說這件事,突然他就跟太太說:「爸爸嬲嬲。」「是啊,那你就不要再玩口水啦。」然後,聽到敲門聲(咯咯)「爸爸!爸爸!」(大聲呼叫)心想這個孩子真懂事,這個年紀已經發展出這種情感。出去之後張開雙手,孩子就開心地跑過來,「爸爸,抱抱!」。
睡眠習慣的建立
孩子小時候的哄睡其實做的不太好,自己把事情處理好,就想他也能立刻入睡,脾氣不好自然就不是那麼愉快。到了1歲3個月左右,我會覺得會不會是自己做得不好,那就儘量8點半前把雜事做處理好,然後給他開奶,這個時候的孩子對奶的需求已漸漸降低,就早睡醒、睡前喝一次,喝完奶就陪他講故事,一開始還未找到他喜歡的故事,他不愛聽,後面找到喜歡的,每晚要我連續講五、六遍同一個故事,過了一、兩個月,漸漸就有了習慣,8點半喝奶,講五、六個故事,他就會很困,當然,我們跟他講故事的方式也很互動,他經常要回答問題,當你聽到他的回答開始慢,或是不想講話就是困了,「我們閉起眼睛睡覺好不好?」「好」。
孩子,你在說什麼啊?如何陪伴孩子?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孩子不知道在說什麼?不用理他們,他們總喜歡創造詞彙。我卻覺得孩子創造的詞彙其實不多,至少在2歲以前,他能夠發出的聲一定是他聽過的,然後用一種稍為不同的編譯方法呈現出來,我跟太太很少會聽不懂孩子說什麼話,聽到不懂的會試著叫孩子再說一遍,孩子也很想表達自己,當然,這個歲數開始會害羞,然後跟你說「唔知。」,「唔知」才最難處理,什麼都說唔知。
下面是一些比較特別的詞彙:
例如猴子先生,他會說子生,這個詞聽了超久才知道是用了簡短法。
猫頭鷹會說牙鷹。
菠蘿會說媽磨。
鯊魚會說DODO,當然是因為BABY SHARK那首歌的關係。
大灰狼會說牙鳴。
羊就是咩咩。
頭就是桃桃。
最難猜是聯想部份,例如經過鞋店,就說爸爸,爸爸穿的鞋。經過超級市場會說婆婆,因為他想說婆婆帶他去過,見到機車會說婆婆,因為婆婆駕駛機車。聯想記憶這個部份是最困難的,他跟別人發生的記憶只有他自己跟當時人知道(嘆氣!)。
說話除了要跟他講話之外,也要聆聽他想說什麼,多陪他看圖畫書,然後問他這是什麼?大概就會知道他的詞彙量、用詞結構及語法。把孩子的詞彙用心記起來,讓孩子的想法被重視,讓他知道他能夠表達自己,我相信情緒的控制能力會更好。如果平常沒在留意孩子的詞彙用語,再加上聯想意思,結果當然就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了。
結論
我們必需要知道一件事,不是你給孩子多少愛,他就要回報你多少愛,孩子不懂得什麼是愛?不懂得等待,不懂得分享,更不懂得別人的難處,他只關心自己,只知道你能夠滿足他的實際需要。你愛你的孩子,不單單要讓他感受被愛,更要讓他懂得如何愛人,建立複雜的情感是父母這個角色能夠發揮的最大作用。最後關於育兒的推薦書目,我個人覺得育兒類型的書,看個兩三本就可以,基本上結構跟概念都大同小異,《教養方程式》、《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算是寫得不錯,但一般來說理論性多於實務,每一本書能夠擷取應用的東西不算多。
我個人更推薦的是《幸福老年的秘密》這本書,也許沒有人會想過育兒要看老年幸福的書?如果記得我之前說過,教養是父母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結果,這本書是關於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計劃,對一群美國精英大學生長期追蹤七十五年的全方位研究,探討很多深入的變數(如雙親的社會地位、與父親、母親的溫馨關係、童年環境、主觀或客觀的身體狀況)對幸福感的影響,這是一本讓你更好地理解世界的一本書,以後有機會我希望能夠把讀書摘要寫一下。育兒除了要提供孩子學習機會外,父母也要多學習,多思考,自然能夠引領孩子認識更多,看得更遠。
下面是孩子的近照,差不多2歲。
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