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掉鞋子,感受你的腳,就能掌握身體本能;體會正確的腳掌落地方式,可以讓你不再受傷,享受跑步!」
之前已經開始在練習課表中加入2-3公里的赤腳跑練習,傑森的觀點其實跟姿勢跑法有點相通,應該這樣說安全有效率的跑法方法,原理都大致相同。赤腳跑法其實也不算是一種的跑法,它可以看成是跑步綜合能力的檢驗標準,矯正跑姿的方法,如何以最省力最安全的自然方式去跑步。
書裡面有很多有有趣的東西可以參考,尤其是第五章裡面有關於水泡的問題,我覺得很有參考價值。我們在進行長跑活動時,大家多多少少應該會經歷過起水泡吧。長出水泡後,比較積極的跑者通常都會上google查找一下起水泡的處理方式,希望可以更快再次投入練習當中,通常找到的答案就是什麼都不要做,待水泡乾水脫皮後,就會長出更堅硬的皮了。長出更堅硬的新皮固然是一個很好的生理機制,但多少人有想過為什麼會長水泡呢?摩擦,沒錯是摩擦,那為什麼會摩擦呢?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水泡是起長在腳掌的什麼地方呢?最後這個問題我倒是從來都沒有想過,原來「起水泡可以作為跑法的修正指標,它形成的位置會透露出不同的訊息‧‧‧‧‧」
水泡通常會長在以下三個位置:
1) 水泡長在腳跟表示你跨步過大,或是用腳跟著地。我個人換成前足跑法後,腳跟好像沒長過水泡的說。
2) 水泡長在腳趾或蹠球部代表你還會蹬地前進。這個部份長水泡還蠻常見的,我個人基本上赤腳跑2-3公里會長水泡,穿薄底鞋的話就要到10公里以上才會有感覺,蹬地的問題真的很難察覺,為了想更快的前進有時就會不知不覺的蹬地。
3) 水泡長在腳外側表示你的落地點不在身體重心的正下方,這個位置長水泡有時還會伴隨腳外側的扭傷,就是一直外翻來修正著地位置的偏差。
如果能夠好好地利用長水泡的訊息,獲得的不單單是腳底的痛楚而已,更重要的是跑步姿勢的精進。赤腳跑法作為練習的其中一種方法,我個認為很有參考的價值。